有句話叫"北敦煌,南大足”這句話中的大足就是指位于重慶市大足區的大足石刻。那么究竟為什么大足石刻能與敦煌莫高窟平分秋色呢?那得先從這座石窯的歷史說起。
晚唐時有一位叫韋君靖的將領,占領了昌州(也就是今天的大足),并在當地的龍崗山上建了一座叫"永昌寨"的寨子,并開始修造佛像,拉開了中國最后一次大規模石刻造象的序幕。后來,北宋時期,一個叫趙智風的小孩兒出生了,他五歲便出了家,十六歲開始云游四海,十九歲時回到大足后就開始修建大足石刻。這一修就修了八年,但最后因為戰亂,"十大明王像"未能完工。
從大門進入大足石刻,首先看到的就是苦行僧(一種自殘來進行修行的僧人)柳本尊的雕像,最上面兩排就是柳本尊修行的過程,下面一排便是未完成的十大明王像。再向前走可以看到一幅圖,圖上的母親正拿著一碗金子和一碗粥給自己的小孩子讓他挑一樣,可小孩只知道粥能填飽肚子,于是就選了粥。古人把粥與金子比作物質利益與佛經,這石刻的意思是注重佛法可以修成正果,而注重物質利益的人則會下地獄,而在這個石刻的旁邊還有一個著名的石刻——養雞女。這可是非常著名的一個石刻,說它出名是因為國家在一九八八年發行的郵票中就已經有以它為原型的郵票,面值20元。
在臥佛的旁邊有一座小型寺廟,里面是整個大足石刻最為亮眼的"千手觀音像"。它全身金光閃閃,每一只手上都有一只眼睛,眼睛可以發現世人的痛苦,而手能幫助世人解決痛苦,每只手上托著不同的器物,也許有人會問這尊千手觀音到底有多少只手呢?一位清代讀書人認為它共有1007只手,但在修復工作中,專家們只掃描出了830只手,有學者認為之所以有偏差是因為古代工匠在建造時把其中一些手"藏"了起來。從小廟右邊出去后可以看到一尊顏色暗淡的小雕像,這并不是專家忘了修復,而是希望后來的研究者能將其與已修復的有個對比。
大足石刻的秘密還有很多很多,古人的智慧也著實令人佩服,大家可以前往大足一探究竟。